2025年11月6-7日,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25年高校知识产权工作交流会在杭州举行。大会以“构建知识产权创新生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更好地发挥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对教育强国建设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罗方述,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副司长杨海燕,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刚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小勤作主旨报告,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服务体系建设处处长金波,江苏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高建新,杭州六小龙“云深处”科技创始人兼CEO朱秋国作特邀报告,来自全国200余所高校的5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一、领导致辞:凝聚共识,开启新篇
会议开幕式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知识产权研究发展处处长曾艳主持,多位主办方、承办方及主管部门领导先后发表致辞,为高校知识产权工作擘画发展蓝图。
陈刚副校长致辞
陈刚副校长在致辞中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了浙江大学作为承办方,始终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链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枢纽,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他介绍,浙大致力于成为高质量知识产权的“创造源”,通过有组织科研在前沿领域系统布局专利,发明专利占比高达88%,PCT申请量位居全国前列。在构建转化“生态圈”方面,学校聚焦“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在“十四五”期间突破8亿元,并成功孵化多家高科技企业。同时,学校全力打造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的“护航伞”,并塑造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范式”。展望未来,浙江大学将继续秉持“求是创新”校训,努力成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坚实引擎。

罗方述主任致辞
罗方述主任在致辞中深刻阐述了召开此次大会的背景与重要意义。他指出,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截至2025年9月,持有的有效发明专利已达88.9万件,占国内总量的17.1%。他强调,要将高校这座“创新富矿”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引擎”,必须着力破解“重创造轻运用、重申请轻实施”的难题。罗主任介绍了提升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四项举措:深化高校知识产权政策研究、搭建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服务人才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打造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他表示,“十五五”期间,中心将继续推动高校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教育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杨海燕副司长致辞
杨海燕副司长在致辞中指出,自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全国专利转化活跃度显著提升,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成效明显,知识产权价值正在加速释放。杨司长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四点建议:一要强化政策引导,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夯实转化基础;二要加快转化运用,建立常态化专利盘点机制,释放创新价值;三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协同创新体系,赋能产业发展;四要完善运用生态,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专利转化市场化、常态化。她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支持高校知识产权工作,与各方共同探索转化运用新路径,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舒华副司长视频致辞
舒华副司长在致辞中指出,高校知识产权工作正处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她强调,教育部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行动、布局建设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举措,系统性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在江苏、粤港澳大湾区、北京建设三个区域中心,累计征集高校成果6400余项,转化落地200余项。面向“十五五”新征程,舒华提出三点建议:加强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强化源头供给;加快构建高效协同的转化生态,打造国家中心与地方节点相结合的网络体系;强化专利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并透露将于12月初在广州举办2025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正式上线科技成果对接交易平台。她希望各高校共同努力,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二、院士领航,锚定战略方向

吴汉明院士作主旨报告
在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吴汉明院士以《为共建集成电路知识产权创新生态——集成电路公共平台的实践与思考》为题,深入剖析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核心痛点与破局路径。通过国内外对比分析,他指出构建协同创新生态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关键所在。吴院士系统介绍了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服务产业链生态建设、产业应用与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实践探索,特别是通过建设中试平台有效解决了设计制造衔接的瓶颈问题。基于这些实践,他发出重要倡议,呼吁尽快筹建校际联合研发中心(CIMEC),聚焦芯片智造、光电技术、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开展先进芯片共性技术研发。吴院士强调,构建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公共平台为支撑的创新生态,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十五五”时期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战略思考为新时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曾小勤副校长作主旨报告
曾小勤副校长在题为《构建知识产权创新生态 赋能大零号湾策源高地》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学校在推进知识产权创新生态建设方面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成果。他指出,学校以践行新时代高校使命为引领,通过实施“细绳子”制度有效破解成果转化瓶颈,着力培育知识产权运营专业人才队伍,积极打造适宜创新发展的热带雨林式生态系统。在创新策源方面,学校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孵化、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完整运营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十、百、千、万”国家大学科技园“交大模式”。这些系统性、创新性的举措为大零号湾策源高地建设提供了全方位支撑,不仅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也为全国高校构建知识产权创新生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充分展现了高校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责任担当。
三、多维视角,共话生态构建

特邀专家报告
特邀报告环节由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未来哲学研究院院长孙周兴主持。本环节汇聚五位领域权威专家与领军人物,围绕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区域转化实践、智能机器人前沿、AI赋能范式、专利智能分析等多个关键视角展开多维深度分享。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服务体系建设处处长金波系统总结了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的工作成效,指出中心在提升创新素养、支撑科研攻关、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将加强能力建设,打造高水平信息服务品牌,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江苏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高建新系统介绍区域技术转移转化的“江苏经验”,该中心通过落实“三到位一保障”工作,推动高校与高新区深度合作,促进师生驻点服务企业,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形成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实践;杭州六小龙“云深处”科技创始人兼CEO朱秋国深入探讨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前沿发展,分享了关键技术突破,展望了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北京星河智源科技副总经理齐晓龙系统阐释了AI重塑成果转化的新范式,通过三大应用场景展示了AI在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方知网副总经理柯春晓则通过钠冷快堆案例展示AI专利分析的精准洞察,共同彰显“数智融合”正成为推动知识产权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四、分会场聚焦,破解核心议题
11月6日下午,会议设置的三大平行分会场同步开启,30余位知识产权领域专家学者及产业界人士,就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转化运用、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等主题作交流报告,分享先进经验和创新理念。现场交流热烈,观点碰撞激烈。
分会场现场
分会场一聚焦“创新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探讨了有组织科研转化、高价值专利培育及破解“卡脖子”难题等实践路径,系统梳理了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多元模式。分会场二以“数智赋能信息服务,护航校地创新发展”为主题,展示了AI与大数据在专利分析、情报研究中的创新应用,推动信息服务从“单点服务”向“生态构建”战略升级,为校地发展提供精准支撑。分会场三围绕“产教融合共育,铸就人才引擎”,从培养定位、体系建设和培养模式等层面,探讨了复合型人才培养、一级学科建设及实务人才培育等创新实践,为构建知识产权人才体系提供新思路。三大会场共同勾勒出“创造-运营-育人”的完整生态链,为高校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会议举办期间,与会代表还实地参观了浙江大学校史馆、图书馆主馆、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萧山浙大科创中心。
本次盛会汇聚战略视野、实践智慧与创新思维,系统总结了“十四五”期间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成功经验,科学规划了“十五五”发展蓝图。会议凝聚了发展共识,明确了前进方向,为推动高校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施路径,为构建高水平创新生态、提升成果转化效能注入了强劲动力。
文/图 王柳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