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中国历代绘画中的衣食住行”数字人文工作坊结业仪式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5-09-29浏览次数:10


926日下午,第二期“中国历代绘画中的衣食住行·数字人文工作坊”结业仪式在浙江大学图书馆主馆524培训室举行。本次工作坊由浙江大学图书馆携手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倾力打造,立足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成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吸引了来自多个学科、多个年级的20位学生共同参与。出席本次结业仪式的有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余敏杰以及资源建设部部分馆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毛若寒。本次结业仪式由林如诗老师主持。结业仪式上,工作坊的四个团队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文献资料与图像资料,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多维探索历代绘画中的衣食住行文化,借助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入挖掘画卷中社会生活史的丰富内涵。

海棠组同学聚焦宋代不同社会阶层的饮食文化,开展“食以为生——宋代多阶层饮食文化可视化”项目。团队系统搜集《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献资料逾万字,整理墓室壁画22幅,以及《清明上河图》《文会图》《春宴图》《林下清宴图》等8幅代表性宋画。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与图像资料,训练AI模型生成符合历史情境的饮食场景图像,并结合史实支撑、情节完整的叙事主线,以高清视频形式生动还原宋代文人、市民与贵族等群体的饮食生活图景。项目突破时空限制,以沉浸式、可视化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更直观地感知宋代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社会差异。

虞美人组同学打造了“宋韵水戏——宋代水上运动数字互动项目”,以《金明池争标图》为核心视觉载体,结合《东京梦华录》及相关文献,构建“画—史—物”的叙事逻辑。项目运用数字技术再现了宋代金明池龙舟竞标、水秋千、水傀儡等特色水上活动场景,并巧妙关联现代龙舟、跳水等体育项目,深入挖掘传统水上文化的演变脉络与当代价值。该小组设计了“参与龙舟竞标”“参与水秋千”“普通观众”三种互动角色,观众可通过交互界面沉浸式参与这场融合“皇家礼仪”与“市民娱乐”的水上盛会。

杜鹃组以清代扬州为背景,创作了沉浸式交互项目“广陵盐商闲游记——运河晨昏·古扬州十二时辰生活志”。项目以《邗江胜览图》为蓝本,系统梳理大运河在城市格局、经济发展、建筑风貌与社会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聚焦“盐商”群体在城市文化形塑中的关键角色,凸显以“人”为中心的市民生活图景。观众可代入盐商身份,自由探索园林、市集、码头等场景,沉浸式体验从晨光初现到夜幕低垂的十二时辰生活节奏,感受运河城市的昼夜流转与人文气息。

紫藤组则聚焦端午节文化,推出“端午节风俗考”数字项目。团队整合《金明池争标图》《端阳故事图册》等图像、文物、文献及历代诗词,深入解析龙舟、粽子、艾草等民俗符号如何共同构建端午的文化内核。通过数字化手段“复原”古人过节的生活方式与节庆趣味,观众以“访客”身份进入贵族府邸,在端午当日参与“插午瑞”“斗百草”“系采丝”“观竞渡”“裹角黍”等特色活动,实现对传统节俗的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活态呈现。



分享环节结束后,余敏杰副馆长和毛若寒老师分别进行了精彩总结,他们高度肯定了同学们所做项目的创新性和科研价值,也根据学科前沿发展、实际应用等角度给予了同学们众多建设性意见。

本次工作坊不仅是图书馆推动跨学科合作研究的积极探索,也是图书馆在创新文化育人模式领域的有益尝试。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图书馆将不断深化对馆内特藏资源的探索与利用,打造滋养人文精神的智慧空间,推动数字技术与人文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让图书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技术与人文的桥梁。



/李天然  图/林如诗 孟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