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人文研究的对话与探索——iDH数字人文工坊第二期沙龙回顾

发布时间:2025-05-06浏览次数:10


425日晚,由浙江大学图书馆iDH数字人文工坊主办的第二期学术沙龙《地理信息系统(GIS)融入人文研究的进程、困境与出路》在主馆323室数字人文融空间(DH Hub)顺利举行。本次沙龙邀请浙江工商大学中文系讲师、浙江大学文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林施望担任主讲人,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

林施望简要回顾了GIS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了GIS在人文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演变。他结合CBDBCHGISArcGIS Online等项目案例,展示了GIS在历史人物行迹重建、交通网络分析与文学地理可视化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同时指出地理空间可视化、数据获取与管理在实际操作中的关键环节。

在专题报告中,林施望系统梳理了GIS从历史GIS到空间人文学的转向历程,这一过程与定量研究方法、空间研究思潮及数字人文发展的关系,以及面临认识论差异、文献空间数据化困难、动态时间表达受限等问题。他认为,面对人文学科的复杂性与模糊性,需要警惕技术对学术方向的牵引,保持人文研究的独立性与深度。

在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与老师围绕GIS在自身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展开了热烈交流。来自历史学专业的黄老师结合史学传统观点,强调兰克学派对客观性与定量方法的重视,认为GIS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量化工具;也有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同学从文献学领域出发,指出在使用数字化手段时,应坚持对文本深度与内涵的挖掘,避免被技术工具牵引;另有来自建筑与工程学院的马同学结合建筑学专业实践,探讨了GIS与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分析之间的紧密关联。现场思辨氛围浓厚,激发了跨学科对话与更多研究想象,彰显出数字人文作为学术共同语境的独特价值。



未来,iDH数字人文工坊将继续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搭建多元、开放的交流平台,助力师生们在数字时代的学术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

/iDH-朱醒  图/iDH-王畅 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