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晚六点半,“丝竹梵韵”系列讲座第十二讲在紫金港基础分馆三楼国立浙江大学厅开讲。本次讲座由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惠民主讲,重点介绍敦煌壁画题材的研究方法。讲座由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谢继胜老师主持。
王惠民老师在敦煌工作30余年,成果丰硕。他以敦煌石窟最美的一幅壁画作为开场,然后对敦煌和敦煌学的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敦煌莫高窟从366年开凿,到元代(1372年)结束,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11个朝代。1900年,在藏经洞发现约6万件文物,此后这里逐渐受到世人关注,相关的研究也逐步开展。敦煌学目前有三大领域:敦煌石窟、敦煌文献和敦煌史地。王老师为我们展示了最早的敦煌佛教文书——《十诵比丘戒本》,最晚的敦煌佛教文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和最高层的写经——开皇九年皇后所写《一切经》之《大楼炭经》卷三等经文,这正是敦煌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石窟艺术由建筑、壁画、雕塑三部分组成,其中敦煌壁画有5万平方米,分为7大类:尊像画、故事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中国神话传说、供养人像、装饰图案。王惠民老师在研究敦煌壁画时,通常会从谁画的、何时画的、在哪里画的、画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画这五方面展开,他指出在研究中需要具有辩证思维、历史知识和文字学的基础。王老师结合壁画实景图,依次对这七种类型的壁画的解读方法进行了阐述。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敦煌壁画呈现在大家眼前,令人叹为观止。
在研究尊像画时,王老师通过阅读《观佛三昧海经》发现了第285窟东壁所绘“如来心相”的含义,进一步证明了广泛阅读经典与原创性研究的重要性。故事画包括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戒律故事画四大类,王老师研究发现敦煌的很多故事画并未遵从故事本身,而是进行了中国本土化的加工和塑造。对于经变画,则需要更多细致的比对。解读佛教史迹画时,要求研究者有更多阅读和知识的积累。很多壁画中也出现了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宝应声菩萨和宝吉祥菩萨分别对应的是伏羲与女娲,还有雷神与风神等神话人物。在分析供养人像时,需要通过识读人像所附的语言文字进行考证。在研究装饰图案时,则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如第220窟帝王像就借鉴了阎立本所绘的《历代帝王图· 晋武帝司马炎》的构图与风格。王老师认为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印度文化、中亚乃至西方文化对于研究敦煌的壁画是极为重要的,壁画中甚至出现了十二星座中天秤座的形象,以及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的形象。
讲座结束后,谢继胜老师进行了总结和点评,王惠民老师与在座的听众进行了交流。有的听众对西方文化传播到敦煌的路径存在疑惑,也有的听众询问出土的画像是否存在伪造的问题以及是否能够鉴别出来,王老师一一进行了解答,本次讲座顺利结束。
文/冯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