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两点,“人类学”系列讲座第四讲在紫金港基础分馆三楼国立浙江大学厅开讲。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周大鸣教授主讲,与大家探讨了道路与交通的变迁对中国区域城乡社会结构的影响。讲座由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阮云星教授主持。
周大鸣教授多年来潜心科研,著述颇丰。讲座开始之前,周大鸣教授向浙江大学《民博文库》捐赠了他的人类学研究代表作,浙江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部胡华华老师代表我馆接受了捐赠并向周教授颁发了《捐赠证书》。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的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均为世界第一。中国道路网络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更是将“道路”置于一个绝对的核心地位。周老师指出,目前对于道路的研究有以下几种:道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道路作为一种“物”以及道路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在他开展的研究中,则将道路研究作为一种区域研究,引入“路学”的视角,考察聚落与外界连接的交通网络。周老师对史前时期、传统社会时期和工业社会时期这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聚落特征、空间结构和交通网络进行了分析,还举例说明了福建省永定县初溪村土楼群、吴淞江流域的塘浦圩田等不同生态类型区的传统聚落状况。
之后周老师重点讨论了工业社会时期高速道路网络带来的影响,他认为对速度的追求使得原来完全开放的交通网络开始走向封闭化,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于某些重要的节点,即沿线的大城市,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中间社区和社会则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这使得传统社会的城乡结构由原来的小区域、多层级的“串联式”格局向“扁平化”的格局演变。通过山西省介休市大靳村的案例,探讨了城乡结构由“串联”到“并联”的转变过程如何在一个微观的社区中体现。
讲座结束后,周老师与在座的听众进行了交流。听众提问非常踊跃,有的就道路变迁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尤其是婚姻方面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疑问,也有听众询问人类学和社会学在开展研究时是否存在学科边界,也有听众结合家乡的道路发展情况分享了自己对本次讲座的感想。本次讲座顺利结束。
文/冯越男 图/苏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