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晚六点半,“丝竹梵韵”系列讲座第八讲在紫金港基础分馆三楼国立浙江大学厅开讲。本次讲座由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社会学教授汲�老师主讲,他从宗教地理学的角度展现了当代中国佛教的基本格局和发展势态。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谢继胜老师出席并致辞,讲座由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梁艳老师主持。
汲�老师首先介绍了当代中国佛教的概况和佛教研究的基本情况。在中国的五大宗教中,佛教的影响最大,在成年人口中有10%-20%的人自认为是佛教徒。在有关佛教的研究中,有的以人物研究为主线,有的则以佛教名山或者寺庙为研究对象。在宗教地理研究方面,美国的密西根大学、普渡大学、亚利桑那大学都有涉及。汲�老师作为社会学学者,近年来开展了较多关于佛教地理学的研究,花费了大量的心力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讲座中的很多成果还未公开发表。
2006年,江苏佛教协会整理出版了《中国佛教寺院名录》,这是目前所能获得的最早的寺院名录资料。以其中的数据为基础,汲�老师对中国最近几十年(1949-2006)的佛教徒数量和寺院的数量进行了统计。进一步计算了各个省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寺院数量,发现青海和西藏在这一指标上处于领先位置。
1982年,我国宗教工作的重要文献——“中共中央19号文件”正式发表,佛教寺院的开放程度逐渐增大。1983年国务院公布了中国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的名单,共计142座,这些佛寺虽分布于城市、山林、乡村等不同地理位置,但都具有特殊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后意大利学者将其增补为157所,并对这些寺院一一进行实地考察。根据他的调查结果,汲�老师的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发现这些重点寺院在空间分布上与大城市和名山的联系十分紧密。另外还从多个角度对重点寺院的指标进行了考量,具体包括重点寺院在各省的数量、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密度、所属宗派、建寺时间、主持或方丈出生地、僧团规模和僧团性别组成,取得了很多重要发现。
讲座结束后,汲�老师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有的听众对福建省出家人和方丈数量较多的现象表示好奇,询问了其中的原因;还有听众对解放前杭州寺院数量的多种说法不太确定,就此询问了汲�老师;也有听众就毕业论文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向汲�老师请教,汲�老师一一进行了回应,在阵阵掌声中讲座顺利结束。
编者后记:此次讲座是本学期最后一场文化讲座,临近期末、盛夏炎炎,加之处于考试周时段等多重因素,但讲座现场依然济济一堂,体现了图书馆系列讲座的人气。据观察,现场听众不乏新鲜血液、校外人士,听众中也有很多“熟面孔”,是以往积累的忠实粉丝群体。诚然,听众满座的场景值得欣慰,而能够为读者提供优质、内涵的服务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图书馆开设的系列文化讲座为读者提供了文化滋养的平台,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期待下学期的文化建设和服务工作更进一步。
文/冯越男 图/王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