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第三讲――“族群”、“民族”论再思考:迪庆地域共同体的人类学考察讲座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17-05-31浏览次数:2487

517日晚7时,“人类学”系列讲座第三讲在紫金港基础分馆三楼国立浙江大学厅开讲。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琪主讲,以迪庆为案例来探究和思考今天的民族问题。讲座由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阮云星教授主持。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北角,毗邻西藏、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主要民族包括藏族、纳西族、傈僳族、汉族等十余个民族,其中藏族所占人口比例最高。刘琪老师在迪庆开展人类学研究已经有十年时间,她指出一直以来迪庆藏区各民族和谐相处,这与当地的历史与社会制度是息息相关的。清朝晚期以前,迪庆始终处于中央政权鞭长莫及的地带。出于军事、贸易、行政等原因,迪庆地区接纳了各式各样来到这里的人们。在迪庆,发挥作用的是“家户”的社会机制,刘琪老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每一个家户,都有自己的户名,代表家屋继承人的一切权利与义务,该制度排除了分家的可能与对生育的限制。

刘琪老师指出,从总体上而言,这是一套以地域而非族群身份为基础的制度;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各个族群、各种宗教信仰的人之间形成了一套默契的社会规则,强调超越族群与宗教身份的家户或村镇认同,既保留了特定族群/宗教的传统,又使包容族群、宗教差异的地域共同体成为了可能。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刘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天主教徒与藏传佛教信徒一同进行节日庆祝或宗教仪式的情景,这都说明了当地宗教之间相互包容的特质。最后刘老师对族群与民族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当前民族分类体系下存在的民族身份与实际身份认同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讲座结束后,刘琪老师与在座的听众进行了交流。有的听众对族群应该保存还是淡化其自身的文化特色进行了提问,也有听众怀疑族群边界融合能否解决当前民族间的矛盾。刘琪老师对听众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与解答,本次讲座顺利结束。

/冯越男  /王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