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晚六点半,“哲人雅思”系列讲座第五讲在紫金港基础分馆三楼国立浙江大学厅开讲。本次讲座由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灿辉老师主讲,从现象学角度对“爱情”和“情爱”进行分析和探讨。讲座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王俊老师主持。
爱情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是最普遍的,既是电影、流行曲、小说、学术探讨及流行文学的主题,也是时下最畅销的商品。张灿辉老师指出,对爱情的哲学反省,一直都是西方的重要课题。西方哲学传统中,爱情蕴含四种意义:欲爱、德爱、博爱及浪漫爱。而在中国则从来没有爱情哲学,只有关于情的文学。我们称之为“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从形上学及道德的观点出发,柏拉图认为爱一定要追求不朽,就好像追求美一样。也有学者把爱看成“需要的爱及恩赐的爱”、“拥有及仁慈的欲望”或者“关怀爱、团结爱及感激爱”。张灿辉老师认为以上这种对爱的描述是误导的,会引起将爱视为物质的倾向,以为爱就存在于我与爱的对象之中,而实际上爱是存在于爱的体验之中。
要从现象学的角度理解爱,需要离开“欲爱—德爱—博爱”的架构,把“爱着─存活─体验”进行呈现,这一过程涉及价值赋予,即是在爱的对象之内呈现价值或者赋予价值。除此之外,更涉及情感,所有情爱的经验必有情感因素。最后张灿辉老师提出了他的核心论点:在爱情的形上及道德讨论成为可能之前,情爱作为“爱着─存活─体验”的现象学描述一定要成立。他对比西方传统哲学的爱情理论作了现象学批判,“欲爱—德爱—博爱”体系是西欧中心主义的产物、形上学的概念,它忽略了爱情作为“爱着─存活─体验”的现象,而中国文化对情爱的理解更具现象学的特质。对“爱着─存活─体验”的现象学描述,比以哲学理论化的方式探讨情爱更能透彻地了解问题。
讲座结束后,张灿辉老师与在座的听众进行了交流。有的同学对于如何辨别真正的爱情感到困惑,向张老师请教,也有的同学就相亲式的婚姻能否产生纯粹的爱情进行了提问。散场后还有一些听众留下来继续和张老师进行讨论,本次讲座顺利结束。
文/冯越男 图/苏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