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梵韵”第七讲――吴越国时期佛教遗物的发现与整理讲座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17-05-24浏览次数:2235

417日晚六点半,“丝竹梵韵”系列讲座第七讲在紫金港基础分馆三楼国立浙江大学厅开讲。本次讲座由浙江省博物馆研究馆员黎毓馨老师主讲,向我们展现了吴越国王钱�当政时期佛教遗物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讲座由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谢继胜老师主持。

吴越国是五代时期由吴越钱氏建立的政权,定都杭州。吴越王钱�天性敬佛,在他执政期间(948978)吴越国境内佛法昌盛,号为“东南佛国”,杭州至今保存了众多的佛教遗迹。黎老师通过对国内、日本和韩国出土的吴越国佛教舍利容器、经卷、造像的研究与梳理,将钱�执政时期的佛教遗物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法宝——佛经,国力殷实的吴越国用雕版大量刊印佛经,三次共印《宝箧印经》八万四千卷,置于铜、铁阿育王塔和雷峰塔内。黎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在雷峰塔、湖州天宁寺、安徽无为地宫、嵊州应天塔等地出土的《宝箧印经》图片,并解释了将经文供养塔中以镇护国家、利益众生的宗教含义。

另一类佛教遗物是舍利容器。吴越王钱�延续古印度阿育王造塔藏舍利的传统,用铜、铁各铸八万四千宝塔以藏刻本《宝箧印经》。东阳中兴寺塔、金华万佛塔地宫甚至日本奈良周边的平安时代经冢内均有出土,根据塔内所铸题记和编号,黎老师认为“八万四千”很可能为真实数量而并非虚指。此外还出土有安置《妙法莲华经》的各种经函,造型精美、装饰华丽。安置真身的舍利容器则分为舍利函、舍利盒、舍利瓶、阿育王塔,采用多种材质建造,各具特色。第三类是吴越国造像。陶、石造像多为佛坐像,还有千佛砖、辟支佛、龛式佛造像。金铜造像多保留唐代造像遗风,题材以反映西方净土崇拜的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为主。从黎老师展示的大量珍贵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造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讲座结束后,黎老师与在座的听众进行了互动。有的听众对古代吴越国能够制造八万四千座阿育王塔感到十分惊讶,有的听众询问如此大量的阿育王塔的存放地点是如何安排的,其中蕴含哪些深意。黎老师表示出土的吴越国时期佛教遗物还需要进一步整理,并结合当时的佛教文化背景进行研究,以期将江浙地区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发扬光大。

 

/冯越男  /苏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