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碑帖研究与保护中心于2015年春正式揭幕,为推进中心在学术、文化两方面的发展,加强中心与学校相关学科的合作,中心发展建设座谈会于4月29日上午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浙江大学罗卫东副校长、人文学院卢向前、胡可先、孔令宏、关长龙、冯国栋诸教授,社科院李杭春、图书馆高明、韩松涛列席了会议。会议由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碑帖中心主任黄晨研究馆员主持。
黄晨首先回顾了中心的建设历程,介绍中心定位。中心定位一是特藏建设,以碑帖为主题,墓志拓片收藏为主,目的在于文献的保存与整理、展示;目前中心已购买了三批次的墓志拓片,除了馆藏拓片精品展之外,其他展览也在筹备中。二是墓志数据库的建设,墓志数据库第二版即将上线,中心设想将墓志数据库建设成为开放学者平台,而非一个商业数据库。三是在此基础上的研究工作。黄晨指出,图书馆在调动经费采集碑帖资源和数据库建设的技术力量上具有优势,研究工作则有赖于各位专家教授的力量。
各位教授为中心发展出谋划策。孔令宏认为中心从碑帖这个角度出发,很有特色;但是,关于学者的研究工作如何开展,最好现在能有个想法和思路。胡可先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中心在收藏方面可以收藏宋代及以后的墓志拓片,契合杭州作为南宋都城的历史,并且可以收藏一些原石,为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实践机会;二是研究可以向多方面开拓,如道教碑刻等。冯国栋认同胡教授在收藏方向上的建议,提出金元时代的墓志拓片也很具有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并且在全面收集的同时,可以搞一些专藏收集,同时,他认为古籍的牌记提取工作也很具有意义。卢向前在中心的资源收集上提出切实的建议,可以利用院系教师、相关协会研究员的人际关系,做一些沟通,可能会有利于资源的收集。关长龙从信仰与致用的角度肯定了碑帖的功用,十分赞同中心开放学者平台的设计;在碑帖收藏方面,则认为不一定要求古,提出类型很重要,希望能收藏一些具有代表性类型的拓片。
罗卫东肯定了碑帖中心的功能和意义,指出浙江大学文科以文字文献和视觉文献为发展方向,碑帖中心把文字与视觉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罗卫东副校长把中心的建设与学校大力支持的龙泉司马档案整理、道教文献整理、中华礼藏项目、敦煌数据库等大项目相并列,鼓励碑帖中心发展成为浙大文科中的亮点。
最后罗卫东提出三个层面的指导意见:一是谋求与学校其他相关机构如艺术考古博物馆的资源共享,建设合理的机制来整合学校资源,支撑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二是中心本身具有文化共享空间的功能,学术研讨、鉴赏、与实物相结合的交流互动等都可以在中心完成;三是利用中心来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隔阂,克服认识上的瓶颈,促进文科建设的长足发展。
最后,黄晨向卢向前、胡可先、关长龙颁发了颇具传统文化意味的中心特聘研究员聘书。会后,罗卫东和各位教授参观了正在中心举办的馆藏拓片精品展。
文/图 韩秀丽
罗卫东副校长参与中心座谈会
碑帖中心向中心特聘研究员颁发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