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晚七时,基础图书馆三楼国立浙江大学厅迎来了“丝竹梵韵•汉藏佛教艺术”第二讲——雍正時代藏傳佛教的舞蹈(羌姆)。来自法国国家科学院东方文明研究中心的Françoise Wang-Toutain (王微)研究员莅临主讲,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后贾维维作主持人,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谢继胜教授作点评人出席。
羌姆是藏传佛教的舞蹈,区别一般的“舞蹈”,在寺院里面举行,由僧人扮饰来跳,具有庄严的仪式流程。王微研究员从羌姆起源、清末雍和宫内的羌姆状况、雍正时代羌姆服饰情况三个方面为听众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羌姆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士来西藏之时,桑耶寺是羌姆舞蹈的发源中心。教化人与除魔压邪是羌姆引入的两个目的。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是对人本身的教化之意,驱魔就是使众生从烦恼、我执和无明之障中得到解脱,消除身、语、意之业障。讲到北京羌姆都会想到雍和宫,羌姆传到北京起初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参与,一直存在于皇家专属的祈愿大法会。后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才开放传入民间,成为庙会一个重要活动。老北京人俗称“打鬼”,一直到1957年羌姆活动规模相当大,按照当时的北京日报记载,有一万多人次参加,文化大革命期间雍和宫的一切法事活动停止。80年代又开始举行。羌姆被民间称为“打鬼”与其套头及舞蹈形式有很大关系。羌姆的服饰当时叫做“套头”,雍正时期由养心殿造办处主要负责。羌姆所用服装就有五种:dur bdag‘cham(骷髅头)、the drummer who wears a black hat(拿着鼓的戴黑帽的人)、wrathful Buddha(忿怒佛)、Lord of the cemeteries(尸陀林主)、asara(满文):kind of clown(小丑)。王微研究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辅料对羌姆的发展做了详细的总结,例如《内务府奏销档》、《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等。
互动环节,听众踊跃提问。讲座现场还吸引了我校一些来自西藏地区的学生,其中一位西藏学生还就自己家乡的舞蹈阐述了自己的认知和体会,引起了大家对羌姆的兴趣。谢继胜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点评,羌姆舞蹈本属于藏传佛教地区,它的演变传播,以及在传播地的融合和浸润,甚至对传播地民间生活起居的影响从侧面可以反映某些历史发展问题。谢教授启发式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从小的切口去探究大的问题。
文/王晓阳 图/苏开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