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藏传佛教艺术有许多忿怒相和恐怖相?――“丝路梵韵”系列第一讲

发布时间:2015-01-20浏览次数:458

 

1月19日晚6:30,基础图书馆国立浙江大学厅迎来了2015年开年第一讲,本次讲座也是图书馆与学校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合作讲座——“丝路梵韵”佛教艺术系列讲座的首场。汉藏佛教艺术涵盖了中国艺术史学科近半的内容,同时与佛教哲学、西域历史语言、藏学与蒙古学、西夏学等边缘学科密切相关,实际上是一门以其独特性提升大学文科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学科。为弘扬汉藏佛教艺术,提升学校师生人文艺术修养,首场讲座邀请了台湾卡庐博物馆的陈百忠先生为大家分享了“为何藏传佛教艺术有许多忿怒相和恐怖相?”这一问题的思考与阐述,现场掎裳连袂,座无虚席。
陈先生从显教、密教入手,为大家解释了二者的区别。显教中的佛与菩萨多是寂静像,佛——证悟的境界或智慧(见地),菩萨——代表内德或法门(修道)。对佛教三种化身观音、文殊和金刚手进行解读。知道自己和他人都因局限性而衍生苦,是以观音为代表的慈悲。活在当下而内明,是以文殊为代表的智慧。勇于面对未知不可知,是以金刚手为代表的无畏。密教中的上师、本尊与护法大多是恐怖相、忿怒相和双身相,上师即上德之人,西藏人称为喇嘛,本尊——观修以破我执的幻相,表示一套教法,分事续、行续、瑜伽续和无上瑜珈四大类,护法——佛法守护者或障碍的消除,分世间护法和智慧护法。
在汉地显教寺院、藏地藏传佛教寺院、石窟等等一些地方,这些造像、雕塑和壁画等佛教艺术品,运用艺术美学理念对佛教进行了诠释。从艺术角度来讨论更能挖掘出其中蕴含着佛法的境界和精神。
最后陈先生给大家分享了佛学艺术的心得,佛学集合了生命学、系�学和文化学几门学科,对人的现在和未来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启发性。归根到底佛教宗旨在于幸福与和谐。
“丝路梵韵”是图书馆文化讲座的一个全新系列,今后图书馆将继续不定期推出汉藏佛教艺术讲座,积极打造和雅文化氛围。
文/王晓阳 陈国钢 图/苏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