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进浙大”首场讲座顺利进行

发布时间:2014-10-15浏览次数:261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让学校师生更好地了解丝绸之路文化,浙江大学图书馆本学期将联合多部门开展“丝绸之路进浙大”的活动。作为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听·丝路清音”,为大家奉上了一场精彩讲座。10月10日晚19时,图书馆邀请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辉所长,作题为“早期丝绸之路上中国西北与欧亚草原和西方的文化交流”的精彩讲座,并邀请人文学院的吴小平教授做主持,现场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王辉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早期丝绸之路的概念,安特生发掘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遗址后,提出了中国文化西来说,虽然中国文化西来说很快被新的考古发现所否定,但考古发现也证明至少从公元前2000年前开始,中国西北地区和西方就存在着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形成,远早于张骞出使西域。所以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主要是中国西北与欧亚草原西部的交流——的通道也可称之为早期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源自于西方的麦类作物、黄牛、马、山羊、绵羊、冶金技术、玻璃、使用金器的传统、威信物、动物纹等文化传统和技术出入了中国西北,中国的丝绸和铜镜的也出入了阿尔泰地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可分为公元前2000年之前、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1世纪和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三个阶段。
随后,王辉所长从多角度阐述了早期中国西北与西方文化交流各方面的关联和相似性,大量的实例和图片辅以佐证。以人种为例,根据种族人类学的体征分析,当时古墓沟地区的人群属于古代印欧人种,而非蒙古人种;以马为例,人类对马的驯化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公元前4000年前后乌克兰居民开始了马匹的骑乘,目前在西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马属甘肃天水西山坪遗址和临潭磨沟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马牙和马的趾骨据考证,比乌克兰的Sredny Stog文化晚了一千多年,因此普遍意义上认为,中国的马是从中亚经过欧亚草原传过来的。
整场讲座,王辉所长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各个时期中国西北地区与西方存在的文化交流,内容翔实、条理清晰、实证鲜明。最后王辉研究员做出总结:中国文明既有其起源的独立性,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的影响,正是因为这样才得以彰显中国文明的博大和包容。集大成者,多方借鉴才能持久发展。讲座后,听众互动踊跃,不少高质量的问题可以看出听众事先做足功课,“有备而来”。
为配合讲座,图书馆还开展了“听讲座,做达人”活动,向听众发放“讲座达人卡”。“讲座达人卡”设计精美且具有连贯性,极具收藏价值,集齐一定数量还可兑换礼品,吸引了听众的兴趣。
本次讲座是“丝绸之路进浙大”系列活动的第一站,接下来,图书馆还将联合丝绸博物馆开展一系列活动,为学校师生了解丝绸之路,感受丝路文化奉上一桌盛宴。
 
/王晓阳 图/苏开颜 王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