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文义障碍,畅读古代经典――记方一新教授“古文的阅读与词语理解”讲座

发布时间:2014-06-23浏览次数:248

 

6月20日下午,图书馆人文系列学术讲座第九讲有幸邀请到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汉语言研究所所长方一新教授,在西溪校区图书馆古籍阅览室为现场听众们作了一场题为“古文的阅读与词语理解”的兼富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精彩讲座。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记录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了解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批判继承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掌握阅读古文的能力。在古文阅读中,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对古代词语意义的理解,因为词汇一直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着的,有些词古代常用,现在变得罕用或根本不用了,因字面生涩而义晦,使人“读不懂”。另外有些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不能正确理解词义,在读古书时就会指鹿为马,使人“误读”。
在讲座中,方教授重点针对以上“字面生涩而义晦”、“字面普通而义别”这二种最容易造成阅读障碍的词语,通过丰富而生动的例子对它们进行了详实的分析与讲解,并不时穿插一些小故事,使书本上的“古汉语”走进了现实生活,变得活生生起来。如在讲解“�安”(古代书信结尾用于女性长辈的祝语)一词时,他提到去宁波溪口镇旅游时,蒋介石母亲墓碑上方有孙中山所题“�范足式”四字,很多人看到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语义障碍主要在于“�”字。“�”(kun,第三声),本义指古代宫中小路,引申为妇女住的内室,“�范足式”则谓妇女的仪范足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教授信手拈来一则则小见闻,使听众们惊喜地发现,离开书本,古汉语词汇知识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这大大激发了听众们学习古汉语的兴趣。汉语词汇浩如烟海,非一节课、一场讲座可以穷尽,遇到不理解的词汇,可以借助《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平时有心积累,就可以慢慢扩大自己的古汉语词汇量了。
 文/摄影 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