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锦谈西湖――西湖价值的再发现

发布时间:2014-05-26浏览次数:262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杭城里醉卧千年的睡美人,温婉、典雅、柔美、妖娆。她静观时代变迁、朝代更迭,在岁月的雕琢和人类文明崛起中都不曾遭受侵蚀,延续至今依然婀娜多姿一定有她存在的道理。5月22日晚,前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西湖申请世界遗产专家组组长陈文锦先生,作客浙江大学图书馆国立浙江大学厅,为大家解答了这个问题,并深入解析了西湖价值所在。
西湖是一个物质性的山水实体,一个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景区,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陈先生首先从儒家知识分子登上政治舞台造就了西湖隆盛这一角度展开。唐代之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科举制度造就了一个独立的士大夫阶层,二是城市经济走上了繁荣之路。士农工商四民的出现,人口的集聚,迫切需要适应他们生活习惯的审美内容。玄宗朝的刺史袁仁敬修建了九里松,宪宗朝的严休复修建了孤山永福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的20个月间修筑了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作为积极入世的诗人,他湛深的文艺修养给西湖又增添许多亮色。二百年后,苏东坡到了杭州,更把西湖的晴晴雨雨作了一番浪漫主义的表述,“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西湖成了许多儒家知识分子的梦中情人,是一个物质世界里没有缺陷的东方美人。西湖的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陈先生将之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极具自然亲和力的和谐之美,二是深沉醇厚的人文之美,三是时空变换中的流动之美。
西湖经历千年仍能存续下来,靠的不是自然的力量,而是人类社会的力量,也就是文化的力量。它从海湾→泻湖→灌溉湖泊→风景湖泊→文化湖泊,实际上就是一个自然的不断人化的过程,但同时要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在这里自然美和人文美相伴相依,互相烘托,互为表里。她的自然美,折射出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人文、建筑等诸多文化理念、文化现象,她的人文美,则渗透着许多自然的、物候的、植被的意象。
在互动提问环节,听众踊跃发言。来自建筑系的一位女同学从侧面尖锐的提出了“西湖的不美之处”,陈先生认真解答了她的提问,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同时西湖的建设也还有可改善之处,希望在后续的规划中益臻完美。也有听众就陈先生为西湖景观撰写的楹联提出问题,这些楹联用词典雅,意味悠长,为西湖平添一份人文韵味。
最后陈先生提到,在筹划西湖发展和建设的时候,不能离开西湖独特的文化价值,一定要把西湖放进中国历史和文化演进的历史长河里,用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视角,才能真正把西湖建设好,使它能永久地流传下去。
文/王晓阳 摄影/胡乔敏 陈国钢